close
2007年04月10日 蘋果日報
台灣海岸植物 北遷70公里
疑全球暖化所致 專家恐亂生態
台灣海岸植物 北遷70公里
疑全球暖化所致 專家恐亂生態
【林世雄、張勵德╱連線報導】台灣地區的海岸濕地原生指標植物,可能因為全球暖化的增溫現象,已經保守估計向北「走」了五十到七十公里,氣候異常,挑戰生物適應極限,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昨天提出警告:「今後二十年台灣不但農林漁牧生產力將全面下降,不明原因的昆蟲、病菌,可能導致大規模的疫情和災變!」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組副研究員楊宗愈說,「植物遷移的因素很多,但全球暖化絕對是可能的因素」。植物遷移,可能會造成整個生態大亂。
也有向上攀爬趨勢
根據陳玉峰去年十一月的調查,過去三十年中,原來生長在嘉、南沿海的馬氏濱藜及鹽地鼠尾粟,現在已經在新竹客雅溪出海口一帶出現;海馬齒原來常見於南台灣魚塭地,漁民用來種植在魚塭土堤護坡上,現在則已經現蹤在桃園永安漁港,三種植物至少北遷五、六十公里。
台中縣高美濕地最大宗的雲林莞草,更跨過淡水河到台北縣金山水尾漁港附近,北進至少七十公里。陳玉峰說,「造成這些海岸植物北移的最主要原因,應該就是全球增溫現象」。
另外,過去三十年來,山地植物估計也向上爬了五十到七十公尺,但受限於原有林木不退位,不少山地植物因此發生大規模猝死,像是近年玉山箭竹、台灣鐵杉、冷杉的猝死恐怕即是如此,陳玉峰感嘆:「想不到台灣山林的老化速度竟然比我本人的老化還快!」
他建議政府應該儘速訂定「溫室氣體減量法」,開徵能源稅,減少使用石油;同時主動編輯「台灣生態年鑑」,找出特定指標生物作長期、永久監測。
環保署空保處簡任視察葉芳露表示,陳教授所提的意見及看法,環保署都在推動處理當中,未來也將逐一驗證落實。
全站熱搜